4.社会实践课程
社会实践课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非实习、非实训课程, 配备理论指导教师,具有稳定的实践基地,学生 70%以上学 时深入基层。各学院可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和实际,依托“互 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、“红色走读”、与行业实践 紧密相关的学科竞赛、第二课堂、劳动教育以及各类专业课 培育社会实践课程。
培育建议:(1)新建课程。科学分析学校办学定位,聚 焦人才培养目标,新建一门适宜开展社会实践的课程;(2) 改造一门课程。挖掘现有课程的改造潜力,科学合理重组课 程内容、改革课程模式;(3)教学设计时,重点解决课时 分配问题。课时分配可考虑采用切块模式,社会实践学时可 安排在周末、寒暑假等;(4)体现社会效应。社会实践课 不是实践课或实训课,应着重探索专业教育与社会、与创新 创业、与特色化活动、与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相融通,带领大 学生走进社会,指向培养大学生认识社会、理解社会、研究 社会、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,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。
各学院请以 2022 年人才培养方案微调为契机,严谨地论 证课程进培养方案、变更课程名称、调整学时分配等问题。原则上每个学院推荐 1 门。学校计划投入建设 3 门左右社会 实践课。